又是一年毕业季
你还记得
第一次找工作、第一次面试
第一次拿到offer时的心情吗?

大学生刚出校门,社会经验较少
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招聘信息
难免会挑花了眼
甚至会落入骗子设立的招聘骗局中
那么,求职过程中都有哪些“坑”
怎么避开它们呢?
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!
骗局一:入职缴纳费用
“我是公司的副总,你的面试已经通过了,现在需要5万块钱打点一下关系……”
5月11日,20多岁的张小姐刚刚参加完面试,没多久就接到了这个电话,涉世未深的她并未怀疑,立即就把5万元给对方转了过去,事后发现被骗了,才马上报警。

嫌疑人作案工具
根据警方调查,该团伙层级分明、分工明确。他们在网上非法购买公民的个人信息,其中4人负责打电话,每天拨打数百个电话,广泛撒网。诈骗手法都是以“冒充公司领导讨要打点费”为主。
目前共计6名犯罪嫌疑人到案,均已被深圳福田警方依法刑事拘留,案件仍在进一步深挖扩线中。

民警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
此类诈骗手法是“猜猜我是谁”的升级版,目标大多是刚入社会,寻找工作的年轻人们,他们社会经验少,防范意识不强。
警方提醒
大家一定要记住
用人单位招聘时
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
报名费、培训费、押金等
若招聘单位巧立名目
收取各种形式的费用
求职者应提高警惕
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性
同时坚决拒绝
交纳此类费用!
骗局二:兼职刷单诈骗
今年3 月,黄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收到一陌生人私信,对方询问黄女士是否要刷单并留下了联络方式。
两人添加微信好友后,陌生人便将黄女士拉到一个微信群,并发布一条商品链接,让群里的人刷单。
黄女士想着这个商品 199 元,金额并不多,如果这次成功,以后自己也能挣点零花钱,于是她拍下了宝贝。不久后,对方直接退还 214 元。
接着,此人又把黄女士拉近另一个群,提出刷一个金额为 999 元的订单,连刷 3 次,然而这一次,黄女士没有收到退款。对方安抚黄女士,这是个连续刷单的群,黄女士需要再刷单一次才能把钱一次性退还。

这一次,对方要求黄女士刷一个价值 4899 元的订单,连刷 3 次,黄女士照做了。
这次刷单经历,黄女士共刷了 17539 元,除了第一次挣了 15 元,后面再也没见过“回头钱”,自己也被这个陌生网友拉黑。
警方提醒
网上所谓的
网络兼职刷单、刷信誉
全部都是骗子设好的陷阱
尤其是需要
先行垫付资金的,绝对是诈骗!
骗子多会以高利润为诱饵
利用受骗人想赚钱的心理
骗取更多资金
现实当中如果想要兼职
还是要选择正规的机构、企业
骗局三:“注销校园贷”诈骗
陈林(化名)目前在深圳市龙岗区一家IT公司工作。最近,他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,对方自称是某网贷平台的客服经理。
“经显示,您于2015年6月在XX平台贷款7千元。目前国家正严厉打击“校园贷”行为,现在需要协助我们将您的贷款账户注销,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……"

而陈林确实在大学期间通过网贷平台贷款买过一台电脑。
随后客服又准确说出了陈林的个人信息,并强调如果不及时注销账户,删除“校园贷”记录,就会影响征信记录,将来购房购车都将受到影响。
对方称销户需要先将账户中的可用额度“清零”。之后将贷出的钱转账到网贷平台公司的“安全账户”,客服就可以在后台操作销户。
已深信不疑的陈林通过自己的网贷账户全额贷款了1.5万元,随后转入到客服提供的一个私人银行账户中。

可套路并未就此结束。“客服”再次联系陈林,称查询到他的账户还关联了“某团借钱”、“某联金融”等多个网贷平台,需要将这些平台全部“清零”才能销户。
于是陈林又在另两个平台贷款2.8万元,并按要求转账到“安全账户”。直到陈林开始警觉,对方迅速将其拉黑。
警方提醒
“能消除不良记录”
“花钱就能恢复征信”
这些全部都是骗子!
个人征信无法人为修改
如果对个人征信有疑问
可登录
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
骗局四:个人信息泄露
小李在暑假时找了一份“兼职”,工作内容十分简单,只要下载注册某金融类APP,就能获得50元报酬。
作为附加条件,小李被要求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当天报纸拍几张照片。小李没多想,拍下了这些照片。

不久之后,原来警方在调查某案件时,发现小李的个人信息被用于非法注册境外某购物网站的账号。
警方提醒
在任何情况下
都不要对来路不明的
“招聘单位”
随意透露自己重要的隐私信息
同时也不要将自己的简历信息
随便群发投递
要核实用人单位真实性之后
再进行投递